預約掛號
在線咨詢
聯(lián)系方式
微信訂閱號
微信服務號
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科普
節(jié)氣‖大寒臘八喜相逢,過了今天就是年!
發(fā)布時間:2022/1/20 發(fā)布者:超級管理員 訪問次數(shù):
今日,大寒,正是四九寒天;同時也是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jié)。臘八喜逢大寒,年味兒越來越濃。民間俗語所言“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意味著臘八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年關近,歸心切,每一位在外務工的人此時都懷揣著返鄉(xiāng)過年的期望,然而,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希望我們多一分冷靜、多一份理性。彼此平安,是我們與異地親人最真摯的祝福。身安才能心安,平安就是好年。
臘八粥,食之暖心,吃以增福
臘八粥中蘊含的養(yǎng)生文化:
臘八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古人稱之為“食歲谷”“增運粥”。《黃帝內經》有“食歲谷以全真氣”之說。所謂歲谷,即稟當年之氣而生長的谷物。種子是植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臘月為終月,一切生物植物皆收藏完畢,其真氣都蘊藏在其種子之中。所以,在春天來臨之前,人們要吃下數(shù)以萬計各種各樣的植物種子,讓生命借助種子的力量在下一個四季勃發(fā)。《遵生八箋》也曾記錄:“臘月八日,東京做浴佛會,以諸果品煮粥,謂之臘八粥,吃以增福。”
臘八粥原料豐富,營養(yǎng)滿滿:
臘八粥的用料沒有定規(guī),可根據(jù)各地的習慣、各人的愛好和條件而定。我國北方,人們常用大米、赤小豆、紅棗、黃豆、薏苡仁、桂圓、蓮子、胡桃、松子等煮成,其味香甜,可暢胃氣、生津液。而在南方,人們則喜歡用白果、花生、蓮子、紅棗、板栗等,加上姜桂等調味品,摻在糯米中煮成咸味粥,溫暖滋補,可以祛寒。如今超市里還有配好的臘八粥原料供選用。臘八粥的原料主要為谷類、豆類、干果和堅果。
谷類:如大米、小米、薏苡仁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尤以B族維生素含量為多)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
豆類:如黃豆、赤小豆、蕓豆等,含有很多優(yōu)質植物蛋白和礦物質,營養(yǎng)尤其豐富,而且很多豆類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備受推崇。
干果:如紅棗、桂圓之類,經過干燥過程,糖類等營養(yǎng)成分濃縮而特有的風味不變,既能調味又能增加粥的營養(yǎng)。
堅果:如松仁、核桃、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富含脂溶性維生素E和多種微量元素,對于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同人群喝臘八粥的講究:
糖尿病人最好以燕麥、蕎麥為主料,燕麥、大麥、豆類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在胃內形成黏稠物質,延緩葡萄糖的吸收,不會導致餐后血糖突然上升,血糖生成指數(shù)遠比精制的米面低。粥內最好不放糖,以甜菊糖、木糖醇甜味劑取代,滿足甜味需要,避免能量超標、血糖波動。
中青年人由于工作量、活動量大,對能量要求高。在臘八粥中不妨多放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類,也可適當放些栗子、蓮子等既富含淀粉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堅果。
老年人胃腸功能減弱,臘八粥軟爛易消化,加上粗細搭配,富含膳食纖維,能增加腸蠕動,預防便秘。
孩子喝臘八粥時,原料可以豐富一些、種類廣泛一些。適當?shù)財z取粗糧,對日后良好的飲食習慣有極為積極的作用。
大寒養(yǎng)生,最是進補好時節(jié)
深冬是進補的最佳季節(jié),因為這個時候進補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氣,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fā),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為下一年身體健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用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觀點來解釋,此時進補可使營養(yǎng)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滋養(yǎng)五臟。食補之法,多性味平和,補益力緩和。故一般常人、老人、幼兒、體弱者、病后康復者都可用此法。正如常言所說:“藥補不如食補”,下面介紹一些冬季常用的補益食物:
核桃,又名胡桃,在我國有“長壽果”之稱。其義有二:一是說核桃本身壽命長,可連續(xù)存活和結果數(shù)百年之久;二是講其果肉營養(yǎng)豐富,有強腎補腦之功,令人長壽。
蘿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蘿卜有順氣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瘀解毒、清涼止渴、利大小便等功效。如用白蘿卜煎湯,可治傷風感冒、煤氣中毒所致的頭暈、惡心;用白蘿卜汁和藕汁混合服下,治吐血、便血等。
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y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羊肉含的鈣質、鐵質高于豬、牛肉,所以吃羊肉對虛寒證最為有益。
我們即將迎來2021年的新一輪的節(jié)氣輪回,歷經了嚴寒凜冽的洗禮和磨礪,回暖的腳步愈來愈快、愈來愈近……看窗外臘梅綻開,盼春風再次襲來。
聲明:文章內容來源于人衛(wèi)健康,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