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精彩專題
為 “心” 而 搏
——心血管病專家張建紅印象
發布時間:2022/4/7 發布者:超級管理員 訪問次數:
引 子
一位年輕的電視臺女性主持人,正在主持節目之時,突然倒地不治身亡。很遺憾,她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兩位戰友分別幾十年,見面時用軍人的獨特方式打招呼,重重一拳下去,戰友倒地不起。很意外,或許戰友相見太激動,引發心肌梗塞,死神與戰友的這種特殊見面禮不期而遇。
……
有資料表明,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達2.9億,且呈上升趨勢。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40%,成為我國人口健康的第一殺手和第一死因!
樂 為 護 “心” 人
心腦血管病患者常常面臨死神的“秒殺”,死亡率如此之高,死亡時間如此之突然,面對這樣的疾病,誰不談病色變?診療這樣的病人,誰不為之膽顫心驚!道理很簡單,盡管目前具備高科技的診療設備與手段,但要在難度系數極高的心血管上做“規定動作”或“自選動作”,即使是規范性的施救,也難免會造成非死即殘的嚴重后果。尤其是在如今醫患矛盾頻發的嚴酷現實下。
而他,卻喜歡這份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如履薄冰的工作中砥礪前行。他,就是銅梁區中醫院心病科主任張建紅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這是因為,他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很多夢想,特別是立志要為諸多的心血管病患者解除痛苦,為他們擋死神,留生機,謀幸福。
善 事 先 利 器
夢想歸夢想,熱情歸熱情。欲將夢想成為現實,將熱情化為行動,有很長的路要走。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90年7月畢業于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張建紅,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的歷練,心里很清楚,要為心血管病患者留住生的希望,就要瞄準心血管病診療的前沿技術,了解和接受這方面的新理念,并能熟練地使用心血管病診療的新設備。
他的這些想法得到醫院領導的贊同和支持,并為他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提高條件:他先后到第三軍醫大學重慶新橋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上海長征醫院等,潛心進修心內科、神經內科、心腦血管介入治療等高端診療技術;多次到市內外參加國內頂級心腦血管病學術研討會與培訓。
經過進修與培訓,他學會了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腦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術、腎動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心臟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臨時及永久心臟起搏器置入術,以及其它心腦血管病新的臨床診療技術等。
有了張建紅這樣專業人才儲備,銅梁中醫院于2006年超常規提出開展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腦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術等診療業務,并購置和引進了一批先進的診療設備,以滿足心腦血管病診療業務的需要。至此,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腦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術等診療業務隨之開展起來,這使張建紅如魚得水,所學的心血管病先進診療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有了精鋼鉆,可干瓷器活。但一定得精心干,認真干,決不能有任何馬虎和疏漏。因為人命關天。每當張建紅接診心腦血管病患者時,事前都要為患者和自己多加幾道“鎖”,始終堅持3條原則:一是為患者做出準確的診斷。就目前的診療手段而言,這是可以做到的。二是為患者介紹目前醫學上的各種治療方法,對比其優劣,并把可能出現的風險講清說透。三是與患者共同商討出一種患者能夠接受且滿意的治療方案,并簽訂規范的醫療風險責任書。
為“心”而 拼 搏
張建紅以科學嚴謹的精神和精湛的專業技術,以及對患者高度負責的態度,在心腦血管病的診療實踐中,一次次留下了成功的足跡。
拈來幾例,窺見一斑。
張建紅將心臟比喻成一個“泵”,其功能就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也就是說,血液循環是由心臟這個“泵”的作用實現的。“泵”快了,就會心動過速;“泵”慢了,嚴重時出現心悸、頭暈、昏厥、抽搐,甚至猝死;“泵”不動也不行,血液循環不暢,患者疼痛劇烈,痛苦不堪。這些異常情況,張建紅都遇到過。但經他診療后,都收到明顯效果。
心臟“泵”快患者徐某,陣發性突發心慌、氣短、出汗、心前區不適等現象10余年,嚴重時出現昏厥現象。張建紅接診后,經檢查得知,其心跳陣發性出現170~180/分,超過正常值約1倍,初步診斷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張建紅采用目前較為先進的射頻消融術為其治療。手術完成后,該患者的病情完全根除。
心臟“泵”慢是一位大足區50歲的曾姓患者,因反復發作性暈倒,找到張建紅診療。心電圖檢查結果令人驚訝:竟有9秒鐘無心跳!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在患者的配合下,張建紅及時為其置入心臟永久起搏器。住院1周后,該患者心率正常而出院。
“泵”不動的患者就更多了。大都因冠狀動脈血管狹窄,造成血液循環不暢,繼而出現劇烈疼痛等癥狀。
璧山區61歲的余姓男性患者,因胸悶、出汗、發作性心前區疼痛,到銅梁中醫院心病科就醫。經心電圖、彩超和動態心電圖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張建紅建議其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當即查出該患者冠狀動脈前降支中端狹窄約90%。張建紅的團隊成功地為其置入支架,從而使狹窄處血管得到重建。4天后,該患者病愈出院。
一位從西藏退休回銅梁居住的老年男性病人,患有嚴重的肺心病,每年都要在心病科住兩三次院,成為張建紅的“座上賓(病)”。住院期間,嚴重時每晚胸部劇烈疼痛兩三次,最多四五次,疼痛難忍時,大汗淋漓,既不能站著,也不能坐著,只能蜷縮成一團,蹲在地上。張建紅的團隊為其做冠狀動脈造影,發現5處血管狹窄,其中3處非常嚴重。為其置入3個支架后,癥狀完全緩解。
這是“洋”設備和“洋”技術展現的神奇,但不是所有的心腦血管患者都能接受它,他們固執地姓“中”,堅持中醫的保守治療。張建紅曾多次遇到過這種情況。一次,70歲的男性患者錢某某,因突然昏倒造成偏癱,被家人抬進心病科。當時該患者右側肢體肌力為零級。經CT檢查,顱內出血量30多毫升,被診斷為顱內出血。這種疾病可以采取腦外科手術治療,但其家屬不接受,要求張建紅給予保守治療。就讀于中西結合專業的張建紅,尊重了患者家屬的意見,為其制定了周密的保守治療方案。他應用電療、磁療、光療等理療方法,以及針灸治療等傳統方法,指導其進行規范的功能鍛煉,結合中西醫藥物治療,住院20多天后,錢某某顱內出血基本被吸收。的確很神奇,入院時別人抬著他入院,出院時是他自己走出醫院的。
有的患者既信“西”也信“中”,但對醫生的病情分析不全相信,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也不完全贊同,因而在治療上猶豫不決。張建紅曾經就遇到過這樣的病人。一位老年女患者,住院期間心臟長間歇停跳,病情十分危急。張建紅建議患者安裝心臟起搏器。未果。為此,張建紅很是擔心和著急,但也做好了為該患者安裝起搏器的一切準備。預料之中的危急情況發生了——病人又因心跳驟停,從病床上墜地摔成骨折。好在張建紅的團隊事先早有準備,及時為其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才避免了更為嚴重的后果發生。
還有的患者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直覺。張建紅的團隊就遇到過這樣的尷尬。一次,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午睡起床后感到身體很不舒適,便自己獨自步行到
為此,張建紅感慨萬千,心血管病的科普知識宣傳太重要了。故此,他在多次義診和體檢報告解讀時,都非常耐心地宣傳這方面的科普知識。
目前,張建紅帶領他的團隊,先后開展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植入術、室上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術、緩慢性心律失常臨時及永久起搏器植入術、腦血管造影及支架植入術、肝癌患者栓塞治療等心腦血管手術達2000余例,其診療技術實力和水平,在全市區縣中醫院中處于前列。他與團隊共同努力,將心病科打造成為國家級中醫特色專科和重慶市級重點專科。近年來,又先后開展了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植入術、經股動脈行下肢血管造影及支架植入術等。目前,心病科正在創建重慶市中醫區域重點學科。
他的團隊為銅梁區及周邊區縣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讓患者以“二甲”醫院的收費標準,享受到國內先進的診療服務。
出 色 傳 幫 帶
“我就是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如果同事們都是鐵,那就能打出無數釘!”張建紅這樣說。基于此,他決心帶出一個優秀的團隊來,讓團隊成員織成一張診療疾病的大網。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辛勤的心血付出。
2006年,銅梁中醫院僅設一個內科,張建紅任主任。后來一分為二,有了內一科和內二科。張建紅任內一科主任,主要負責心腦血管病的診療業務。再后來二分為五,有了張建紅任主任的心病科,以及腦病科、肺病科、腎病腫瘤科,ICU也從內一科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重癥醫學科。發展如此之快,一下子多出幾個科室來,主任夠用嗎?不用愁,張建紅帶出來的那批弟子,多人足已堪當大任了。
為這,時任銅梁中醫院院長王厚明曾有這樣的感慨:張建紅,作為一個臨床科室主任,這些年來,他一個人就帶出六七個科室主任來。如果我們的臨床科室主任都像他那樣,那我們的中醫院何愁建設不好!?
的確,張建紅帶出的科室主任(副主任)現有7人。醫務部主任、腦病科主任、腎病腫瘤科主任、重癥醫學科主任,都是張建紅帶出來的“兵”,成為了獨擋一面的高手。心病科副主任趙小兵、周梅,既是他正在帶的“兵”,又是他現在的得力助手。
這些主任(副主任)能有今天的輝煌,包含了張建紅昨天傳幫帶中付出的艱辛。
張建紅說:“對于科里的年輕人,要善于發現他們特長,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他不啻是講出這些大道理,“具體要做的工作多著呢,比如說注重‘四個傳導’。一是注重傳導動力。作為主任的我,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要把自己的科室,建設成為本院最出色的科室,建設成為全市同級醫院中有影響力的科室,以一股永不服輸的勁頭,去影響和感染團隊人員,形成奮發有為、人人爭先的氛圍。二是注重傳導專業上的新的理念和新技術。每次進修回來,我都要與科室人員一起分享學到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讓科室人員的眼光定位更高、更遠。三是注重傳導規范。科室的臨床查房、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病歷書寫等,都要按規范要求進行。四是注重傳導技術。指導低年資同志做手術時,糾正其不規范的操作,傳授給他們一些‘絕活’。”張建紅說起這些經驗之談來,有板有眼。一次,一位低年資同志在做手術時,由于操作技術不到位,多次操作失敗。經張建紅點撥一二后,手術便進行得非常順利。他說,這就是技術傳導的結果。
多 彩 人 生 路
作為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市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師的張建紅,曾經是重慶市委組織部第九批“三峽之光”訪問學者,2011年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2年榮獲銅梁縣“十大名醫”稱號,2013年獲銅梁縣衛生系統“十大白衣天使”稱號。他還多次獲得重慶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優秀教師”稱號。在2010年重慶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教學查房比賽中,獲得基地組第二名。他現在是銅梁區突發公共衛生醫療搶救專家組成員,銅梁區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醫療衛生專家庫成員,銅梁區檢察院人民陪審員。他還是《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社編委,中國保健協會心血管病專委會委員,重慶市腦血管病介入學組成員,重慶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委會委員,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委會委員、重癥專委會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委會委員。
傳承發揚,探索不止。張建紅堅持對心血管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整理歸納。在《中國醫刊》、《中國醫藥》、《實用中醫藥雜志》、《實用藥物與臨床》等國家級報刊上發表多篇論文。他參與的兩項市級科研課題《龍脂配方顆粒在冠脈PCI術后再狹窄及臨床研究》、《鹽水灌注腎動脈消融術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現已結題。他參與的科研項目《血管介入療法在慢性重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推廣應用項目》,獲銅梁縣政府2007-2008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就是張建紅印象——為“心”而牽掛,為“心”而付出,為“心”而拼搏,是對他崇尚醫德仁心的最好詮釋。
上一篇: 攻克疼痛顯身手
下一篇: 重慶市銅梁區中醫院“銅梁名中醫”風采